当前位置: 首页>走进东风>工业历史

新中国成立之前,东风区一带通称“蒙古力”属于桦川县富田区。据考证,此名于民国三年(1914年)形成,当时,这个地方住有蒙古族和赫哲族,他们以渔猎为主。由于地界纠葛,争执不断,桦川县政府将此地划归蒙古人,俗称“蒙古力”。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2月1日,佳木斯镇改为建制,归伪满洲国三江省直辖。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佳木斯实行新的行政区,东风区为水乡区所辖。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15日,佳木斯解放。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2月25日,佳木斯市政府成立。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市政府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实行区街(乡)制。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东风区属第3区。

1955年6月,将政府改为区公所,东风区属第3区公所。

1956年,城区3个区公所撤销,建立德祥、永泰、佳西、西林、保卫、晓云、永安和佳东8个街道办事处。东风区划归佳东街道办事处。

1958年1月,佳木斯市政府进行市区区划调整,撤销各街道办事处,重新设置长安、佳西、和平3个市辖区和郊区。东风区划归和平区。秋,区建制撤销,城区成立人民公社。11月12日,成立东风区人民公社,东风区划归东风人民公社。

1959年12月,东风人民公社改称为佳东人民公社。

1968年4月28日,佳木斯市革委会决定将市区和平、佳东人民公社合并成立东风区。9月10日,合江地区革委会决定撤销东风区,划为东风人民公社。

1969年9月18日,合江地区革委会决定将佳木斯市区原来的8个人民公社合并为东风、前进、向阳、永红4个人民公社。

1972年10月28日,佳木斯市东风区公社革命委员会改称为佳木斯市东风区革命委员会,按县级建制。

1980年9月11日,东风区革命委员会改称佳木斯市东风区人民政府。

早期奠基与初步发展佳木斯造纸厂是“一五”期间由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于1953年开始兴建,1957年建成投产,国家投资1.26亿元,当时的生产能力为年产机制纸5万吨,造纸工业用网5万平方米,投产后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拥有制浆、造纸、制网、发电、碱回收系统的综合性制浆造纸企业,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造纸厂。经几代产业工人艰苦卓绝的扩建、续建、改造,80年代初实现年产机制纸17.5万吨,造纸工业用网17万平方米,回收碱7.2万吨,发电量32万兆瓦小时。工业用纸品种有纸袋纸、电缆纸、牛皮纸、绝缘浸渍纸、弹药筒纸、纸管纸、盲文纸、蚕种纸等20多个品种,形成了以高强度工业包装用纸为特点的系列产品,开发了糊底袋、缝底袋、购物袋、蛋托等深加工产品和精制塔尔油等副产品。这些产品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要,还远销东南亚、港澳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朱德、董必武、万里、宋平等都曾亲临视察和指导。针对佳木斯造纸厂做出的贡献,国家、省、地、市都给予了很高的荣誉,先后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优秀企业“金马奖”等各种荣誉称号93项,各种嘉奖190多项。1988年底通过国家一级企业考核,并被国务院企业评估中心选为全国最大的造纸厂和全国100家效益最佳企业之一。从1988年开始,连续六年列入全国500家最佳经济效益企业之一,六年综合排序为224位,名列全国造纸行业之首。1995年被评为“中国纸业功勋”。

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后,因主导产品滞销、原材料大幅涨价、八万五项目拖累、三角债等因素影响,企业效益逐年下滑,逐步陷入困境。2003年,市政府为盘活国营佳木斯佳纸厂资产,陆续引进金地造纸和龙江福浆纸集团两家民营企业接手改造经营,由于技术、市场和资金等原因,延续至2014年6月正式停产(资产被建行收贷抵扣)。

佳木斯造纸厂见证了共和国造纸工业半个世纪来的发展历程,是中苏两国友好关系的缩影。厂区内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完备,环境清幽,存有大量50-70年代建筑风格的车间厂房和老旧设施,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根据《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2013-2022年)》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的指导意见》主要任务,为合理保护并开发利用以上工业遗产资源,用于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佳木斯市于2015年启动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工程,规划对造纸厂工业遗产进行保护并对厂区厂房进行综合改造利用。

2018年,市政府着手盘活佳纸厂老工业基地资产,城投公司下属佳木斯市龙德纸业有限公司通过司法竞拍购买了造纸厂的土地、房产、构筑物、机器设备等资产。

区街工业企业兴起:1980 年东风区划定现行区域时,区内已有众多大中型企业和省属企业。同时,还有 63 家区街工业企业,形成了以无纺布厂、化工六厂、电脑机床厂、耐火材料厂等为骨干的工业企业群体。其中,防腐涂料获国家银质奖,电脑冲床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硫酸铝生产能力居全省之首。1989 年,东风区工业产值达到 1505 万元,为 1985 年的 2.65 倍;实现利润 128 万元,为 1985 年的 2.13 倍。

2000 年后的发展工业结构优化与园区建设:2000 年至 2005 年,东风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区各业产值的比重从 24.86% 上升到 52.79%。以医药化工、机械加工、食品加工三大园区建设为标志,三大主导产业初步形成。期间,东风区利用现有工业基础,积极引进民营资本改造国有企业,先后引进省内外民营企业投资 1.83 亿元,对佳纸三纸厂、市皮革厂、佳木斯制油厂等 5 户企业进行了资产重组,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工业转型升级加速:2016 年至 2021 年,东风区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老字号” 企业如惠尔公司、佳星玻璃等 11 家企业实现改造升级,通过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原字号” 企业在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方面取得新成效,百谷营养代餐粉、冰泉多多豆粉等企业蓬勃发展,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产品附加值。“新字号” 企业也有新突破,东极新型铝型材、京东智能云仓物流等项目建成投产,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 2016 年的 38 户增加到 2021 年的 52 户,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 15 户、科技型企业 95 户。

近年来的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竣工与企业培育:2023 年,东风区新型工业提速壮大,防爆电机一级能效电机和永磁电机生产、齐辰现代医药物流产业园等 7 个重点产业项目竣工投产,新培育规上工业企业 4 户,总数达到 40 户。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平台获批省级平台,成功孵化企业 41 户,其中科技型企业 31 户,为区域工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支撑。

产业集聚与未来规划:2024 年,百威啤酒、益海粮油、佳木斯煤机、北大荒绿色食品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已入驻,高端装备、医药化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六大支柱产业集聚发展。

智能问答机器人